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筑结构在电影场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建筑结构在电影场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922年世界第一部纪录电影?
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是《北方的那努克》!
本片是由罗伯特・弗拉哈迪执导的唱片电影,由纳努克主演,于1922年6月11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纪录了加拿大魁北克省附近,因纽特人首领纳努克一家人从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间,包括与白人交易,捉鱼,捕猎海象海豹,灶火烹饪,以及建筑冰屋 的场景,整部电影主要都是在呈现纳努克的父亲或曾祖父那个年代的生活。
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是由罗伯特·弗拉哈迪执导的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于1922年6月11日在美国上映,而中国第一部纪录片《流浪北京》拍摄于1988年。虽然相差六十年的距离,但是中国的纪录片导演们已经在纪录片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越走越远,越走越实。
时间和空间在电影中的意义是什么?
电影是时间又是空间的艺术 。电影是在时间的延续中展示空间, 同时又是在空间的变化中展示时间。既能表现时间又能表现空间。电影时间对生活中的实际时间的表现既有忠实的一面,又有极大的自由的一面。每个镜头所表现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是同步的(升格、降格除外),又电影是由一个个镜头剪接而成的,两个镜头之间为时间的跳跃提供极大的自由。第一个镜头在北京,第二个镜头可以纽约,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这就是电影的时空特性。电影表现空间有独特的方法,可以用摇镜头来展示空间,也可以用剪接制造空间,将几个镜头剪接在一起,创造一个现实并不存在的空间。舞蹈和戏剧也有时空特性。
如何看待电影《城南旧事》的电影结构?
1.就***结构来看,它是由五个独立的短篇结合成一部完整的长篇。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时候,就曾在不同刊物上分别单独发表,但***成书时(1960年初版),却是情节互相连贯,主题前后呼应的长篇。因此它在结构上是很别致的,既是短篇也是长篇***。 2.就文类的特殊性来看,它既是***又是散文。从其回忆“旧事”,自叙童年生活的性质笔触来看,多少具有散文的形式风格,但林海音也不反对别人将其列为“自传体的***”。 3.就叙事观点来看,它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对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从头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称观点循序发展,她既是懂懂的孩子,一个好奇的旁观者,又是叙述主体,经验着复杂的成人世界,并随之逐步成长。从这个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经历人生磨难的成长***。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作者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女性意识。英子虽然只是个孩子,但她是极聪敏的女孩,具有一双属于女性、敏于同情的眼睛,特别能看见那挣扎在性别压迫中难以翻身的女人。《城南旧事》四段中,女性故事占了三大段,三段中又正好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不幸女人的三种典型。追寻她们不幸的源头,自然都与男人有直接关系,
这部影片改编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以一个九岁的小女孩的视角来讲述这个世界。在那些纯真的孩子的眼中,对坏人的界定其实并不是那么的理性,所谓的法律和规则,都不是他们对于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标准,他们更信赖自己的感觉,那种对良善的感知和亲近。
小的时候曾经看过林海音女士的《城南旧事》,那时还不懂得这本书有什么突出的贡献或是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一本书中不仅可以看到很多的故事,同时也会在其中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成长,时代的变革等等。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感知这个世界,所以使故事的叙述并不那么的激烈,带着些懵懵懂懂,也有一些质疑,但是并没有强烈的讽刺,只是娓娓道来,这种柔和的叙述方法也是一种让人享受的文风。一部电影的用处也是类似的,它为我们呈现了过去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感受往昔到现今的变化,这也是电影的魅力。
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中国的电影技术还没有如今这样的先进,所以在看吴贻弓先生拍摄的这部影片时,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些演员的功力,那才是真正的演员,不论是英子明亮的眼睛,还是那个美丽的“疯女人”,或是那个为生活所迫可怜的农村妇女宋大妈,她们的表演都非常的出色,我想那时的电影设备落后,所以要靠演员的演技来支撑,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记载着那段历史,演绎着人事的变化,感受时代的变迁,静静地倾听电影讲给我们的故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筑结构在电影场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筑结构在电影场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