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蒙古族人民建筑特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蒙古族人民建筑特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蒙古族的建筑风格描述?
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创造了方便迁徙的毡包建筑形式,又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斜仁柱,就是北方***部落为了满足抵御严寒及迁徙的需要造的一种可移动式住房,由几十根木杆聚在一起绑扎成圆锥状骨架,外面覆盖上多张兽皮来构成,这是比较原始的居住形式内蒙古民居特色?
蒙古族传统的住房。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苇莲蒙古包产生于18世纪。1732年,陈巴尔虎人驻守呼伦贝尔,利用当地自然***柳条杆及湖边生长的芦苇,搭制了夏天住的蒙古包,统称“胡鲁森格日”,即苇莲蒙古包。
苇莲蒙古包的包架一般用柳树制作,包括哈那、陶脑、乌尼杆。包墙、包顶盖是细柳条和芦苇用手工钉串而成。
蒙古包的建筑特点?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探析游牧民族的建筑文化?
游牧民族的建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色,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精神价值。以蒙古族为例,其代表性的建筑是蒙古包,这种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包的建筑特色与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由于经常需要迁徙,蒙古包的设计可以轻松拆卸和组装,满足了游牧民族频繁移动的需求。从材料到结构以及形状,蒙古包与中国古代江南的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以及现代的房屋建筑都有所不同,它更多地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视野。
蒙古包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实用性上。它的结构和特点都融合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例如,蒙古包的颜色、图案和装饰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反映了蒙古族对自然、生活和宇宙的理解。
总的来说,游牧民族的建筑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它既是物质文化的体现,也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建筑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但其核心价值和特色始终如一,成为了草原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蒙古族人民建筑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蒙古族人民建筑特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