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筑结构围护状况说明范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建筑结构围护状况说明范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请君入瓮”、“瓮中捉鳖”是常用的成语,他们虽然含义不同,都有着各自的典故,但都和“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瓮指的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成语中使用这一器物,大多是取其酒缸、酒坛之意。如“请君入瓮”就是让酷吏周兴进入底部有炭火炙烤的大酒缸里受死。
除了这些真实的“瓮”,还有许多取其象征意义而出现的事物,如《异物志》中对“齿及目甚鲜白,面体异黑若漆,皆光泽”的黑人,古称为“瓮人”,此外,古代许多战略地位险要城池的外部,都有名为“瓮城”的防御设施。那么,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呢?
瓮城,又名“月城”、“曲池”,顾名思义,就是像瓮般的小城。一般来说,瓮城都是在原本城池的城门口修筑的,其作用便是增强城墙的防御力。如敌人攻入瓮城时紧闭主城城门和瓮城城门,敌军便会被围困在两堵墙之间的狭窄区域,其战斗力也就无法发挥,从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建都史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匈奴古国都统万城就已经出现了初具雏形的瓮城。而南方的中原王朝,则大致在西汉时,西北边界出现了弯曲的城墙,这处遗址被视作可能是瓮城最早的原型。不过,在西汉直至南北朝的很长一段时间,瓮城并没有得到重视和被广泛使用。
经过了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上的频繁战火,城池在建筑和维修时更加注重军事功能,于是瓮城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公亮曾经参与编撰过一本堪称“古代军事百科全书”的《武经总要》,书中记载道:“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这是“瓮城”一词首次见于文字记载,它的含义也简单明了,即像瓮一般围绕住城池的卫城。北宋的汴京城成为了首次***用瓮城的中原王朝国都,据宋代文学家孟元老追忆故都所写成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
可见在当时,瓮城不但得到重用,还构成复杂,实用性高。除了都城汴京,许多其它的北宋城市也出于军事考虑而修建有瓮城。后来金朝占领今天的北京,在当地建起了中都,并按照北宋汴京的样子,在城墙外修筑了瓮城。
到了元朝统治中原,为了防止各地拥兵自立,将许多城池的瓮城拆毁。明朝代替元朝后,战争经验丰富的朱元璋很注重瓮城的修建,在全国多地修建有瓮城,其中,首都南京的城墙更是保存至今,宏大而壮观。古代的瓮城因战争而建,其功能也为战争而服务。
《礼记》中将国都的城门称作“国门”,而攻破国门则被视作灭国之灾,为了守卫国门,古人又在城门之外建造了瓮城。因此瓮城最初就是作为防御城池出现的。
一、瓮城源变
瓮城的出现非常早,至于究竟源于何时,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至今能确认最早的瓮城雏形,是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大致可以追溯到龙山晚期到夏朝早期。《诗·郑风·出其东门》有载:“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这里的“闉”就是瓮城的一种早期形制。
瓮城作为一个军事防御性建筑,其根本作用就是防护,具体来说有三点。
二、屏卫城门
瓮城首要的功能就是屏卫城门,发挥双保险作用。瓮城设计的初衷,就是在城池防护建筑之外,再加增一道防御系统。如此一来,敌军攻城的时间和难度也大大增加,守军就有了充分的时间,来集结军队排兵布阵并加强防卫。敌军在攻入瓮城城门时,由于其内部空间狭小和城门形制的限制,可以有效地减少敌军的士兵和器械数量,使其战斗力在短期内遭到削弱,而此时在瓮城中已经集结排列好的守军,还可以给敌军一迎头痛击。
瓮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变守军死守城池的被动防御战略。在单一城池的防御形态下,守军往往只能坚持死守,而有了瓮城的防护后,守军可以在在瓮城中排兵布阵,主动冲击进入瓮城的敌军。可战可退,十分灵活。
四、四面夹击
瓮城建筑的四周都是高墙,墙上布置有***手。待敌军攻入瓮城后,城垣上的***手,便可借由居高临下和八方包围的位置优势对敌军放箭,配合瓮城中的军队,消灭敌军,打造出“瓮中捉鳖”的形势。
参考资料:《武经总要》、《先秦至宋代的瓮城演变初探》、《瓮城溯源:垣曲商城遗址研究之一》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相反,城池的防卫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
《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这样来看,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最近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考古发掘中,便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遗址。
经科学发掘和专家研讨后确认,新发现的瓮城是由夯土筑建而成,城墙墙体上突出的马面建筑,与一道东西走向的环形夯土墙(瓮城墙体)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瓮城防御体系。瓮城墙体上还发现有排列较为规整的方形建筑遗迹,有可能是作为防御设施而修建,这都体现了加强城门防守的理念和功能。 此次郑韩故城发现的瓮城建筑,布局清晰,保存完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但这还不是中国最早的瓮城,我们再往前追溯,会发现至少在夏商乃至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瓮城的雏形。
望京楼商代城址是继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之后河南境内新发现的又一座商代前期城址,其规模虽逊于都城,但远大于其他建于同时期的城址,望京楼商城城门设施突出体现了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应该是郑州商城南部拱卫都城的一个军事重镇。
在城址东墙偏南的部位,考古工作人员在正在发掘的遗址区,用白灰大致勾勒出了城门的格局,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城门及瓮城的形制。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介绍说,整座城门占地2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早期城址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城门。 从东门看,商城防御措施非常严密,东侧的黄沟水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城墙外的护城河到此突然变窄,可能搭设有吊桥。东城门有两道门,第一道门相当于后代瓮城的“闸门”,门后有一片空地,其后的第二道门才是城址的最后一道屏障。
瓮城,顾名思义,“瓮中捉鳖”也。
瓮城一般为方形或者半圆形,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城门,在城门内外形成防御性地带,是一个缓冲区。城墙做为古代一个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城门作为沟通内外的交通要道,是战略防御体系中最为重要又最为薄弱的地方。
敌军兵临城下之际,城门首当其冲,怎么为关城门争取时间?如何保护城门不被攻破?如何将冲向城门的敌军截杀?如何争取足够的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这些都是守城之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样的条件下,瓮城应运而生。瓮城分为内瓮城和外瓮城,区别就是在城门内还是外。外瓮城居多,瓮城的墙垣略低偏薄,一般为半圆形和方形的附郭,门道一般在侧面,和主城门曲折相通,这样能更好的保护城门,缺点就是平时通过城门的时间加长,而且不利于车马通行,所以,帝都的一些主要城门口,瓮城门道在城门的正方向上,方便出行。
瓮城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目前并没有定论,但距今4000多年的石峁古城无疑是现在已知的建有瓮城的大型古城,石峁古城最晚为夏朝早期的古城,其战略防御体系相当完善,甚至是让人非常震惊的,古城设有内、外瓮城,城门有三道,还有马面,敌人想要通过城门进入古城是相当困难的。况且敌人一旦进入瓮城就处于被动局面,所有的大门一关,来个瓮中捉鳖。瓮城内部也有储存室,利于屯兵和储存兵器、粮食等。
隋唐时期的人们似乎对瓮城不怎么感兴趣,有些城就没有瓮城的出现,但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随着藩镇割据,连年混战的开始,瓮城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主要的军事防御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军事加量的强弱形成反比,军事力量强盛,瓮城可有可无,军事力量相对薄弱,那么瓮城就是必不可少的。
值得一提的是,瓮城在一些城郭,还能发挥防洪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筑结构围护状况说明范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筑结构围护状况说明范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