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三国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kodinid 6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三国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时期建筑特点?
  2. 三国时期建筑的特征?
  3. 三国建筑结构?
  4. 南充,三国文化源头,有哪些三国文化元素建筑?

三国时期建筑特点?

洛阳,曹魏立国之初先修北宫和官署,其余仍保持东汉十二城门、二十四街的基本格局。

公元227年,魏大举修建洛阳宫殿及庙、社、官署,以邺城为蓝本,正式放弃南宫,拓建北宫,把原城市轴线西移,使其北对北宫正门。在这条大道两侧建官署。

三国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三国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第1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又按《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之说,在大道南段东西分建太庙和太社,北端路旁陈设铜驼随着魏晋实力的增强,洛阳的城外也出现了市和居住区,西晋统一全国后,洛阳遂成全国的首都,其特点是宫殿在北面正中,宫门前有南北街直抵城南面正门,夹街建官署、太庙、太社,形成全城主轴线,其余地段布置坊市,由于它是东汉以后统一王朝的首都,故无论是它的后继者东晋还是北方相继出现的十六国***,都以它为模式,所建都城不同程度地效法和比附洛阳。

三国时期建筑的特征?

特征有以下:从权力中心结构、区划分明,布局严谨;城镇道路严整,主干轴丁字交于宫前,把中轴对称布局的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及整个城镇空间,把构成轴线的建筑物集中成线型空间,从小城镇群集组合方式发展成大城镇空间整体有机构架的雏形,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三国建筑结构

三国时期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砖石结构(当时已有企口砖和楔型砖)为辅,从文献中可以看到,汉代石结构可以用于建筑石室、石阙以及地下的墓室,在此基础上,三国时期甚至出现了石制地下室的记载,对于大型宫殿,砖石结构也取代了一些夯土台,成为宫殿的台基(房屋中砖材还会以墁地(砖、石铺筑在地面上)的形式出现)。

三国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三国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第2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种砖石结构还会和木结构结合,以夯土墙的形式作为承重墙来增加稳定性,主体结构依然为木结构,两者通过金属部件连接。

通过《魏都赋》中描写可以发现,三国时期木制斗栱层数较多,同时跳栱头与横梁十字相交,比起汉代时的结构,梁架组合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斗拱侧面的浮雕还可以起到装饰作用)。

在夯土台中,还会在土中加入水平方向的木骨作为加固

三国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三国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第3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时期建筑形式多承用于汉代,而汉代最有特色的当属瓦当,作为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质地较秦瓦为好,颜色多为灰色,亦或浅灰色。

此时的瓦当多为圆形和半圆形两大类,做工精细,出现了装饰有文字的新式瓦当,特点是于瓦当上分区划界,中心是乳钉、联珠,周围环绕铭文,其文字数目不定,有“长乐未央”、“永受嘉福”等样式,字体也有很多种,如小篆(此种较多)、鸟虫篆、隶书、楷书等,布局和谐匀称,显示出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

到了三国时期,瓦当上的图案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如兽纹、人面纹等图案

我们再看一下整体的住宅风格,根据出土的画像石、砖,以及陶器、文献的记载可知,规模较小的住宅,除少数用夯土筑造的承重墙外,大多数***用木结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犹如一块弧度不是很大的瓦片扣在房顶)、攒尖五种形式,屋门既有在墙面正中,也有偏在一侧的,搭配或圆或方或长方的窗户门窗业会加以装饰,如门簪、兽首含环、斜格花纹窗等等。

南充,三国文化源头,有哪些三国文化元素建筑?

首先南充是我们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寿”的家乡,由于他写下了著名史书《三国志》,而书内记载了整个三国历史,现代的三国学术论坛会也是在南充招开的,所以南充被誉为是三国文化源头。

那要说作为三国文化源头的南充有什么三国元素建筑的话就有很多了。比如史学家陈寿的呆过的西山万卷楼就是典型的三国文化。

境内的张飞庙、瓦口关古战场也都是有三国文化。除此之外,王平墓、谯周墓也是典型代表

就连南充城市内的火车北站也是有三国元素在里面的,南充北站有汉到三国时期宫阙的标志元素在里面,车站檐下可见演化自汉阙斗拱与椽子的支撑构件,旨在引起旅客对三国时代的视觉联想,设计的相当的好。

以上这些都是有三国元素在里面,有时间可以去看看。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讨论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影响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三国 南充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