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特色建筑散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特色建筑散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雅舍是如何体现作者审美理想的?
《雅舍》是近现代文学家梁实秋于1940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作者所居陋室——“雅舍”的建筑方式、地理位置、内部陈设以及作者在其中居住的种种生活状况和感受的描写。全文语言典雅清朗而又富于幽默感,偶用文言词句,也是信笔而至,雅俗共赏。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雅舍位于重庆北碚城区内。抗战时期,梁实秋来北碚定居,1939年5月年同吴景超共同在主湾山腰购得一栋平房,以景超妻龚业雅之名,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居住于其中的一室一厅,在“雅舍”举行聚会,招待宾客。一批骚人墨客,经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
《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开篇,其写于1940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作者将居住的陋室调侃为“雅舍”,如实描述了雅舍的简陋与困扰,不怨不怒,心平气和,随遇而安地玩味起个中情趣,以寓所为题抒写个人独特的感怀。
2、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雅舍”指的是梁实秋在重庆北碚寓居的一间陋室。通过对“雅舍”建筑方式、地理位置、内部陈设以及作者在“雅舍”居住的种种生活状况和感受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他忘怀得失、甘居淡泊的心志。
开头一段,从四川造房的经济入题,介绍了“雅舍”的简单结构,美其名曰“雅舍”,实则“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知名教授居此陋室,辛酸可见,而他却旷达超脱,以舒缓宽和的语气调侃,从苦难中寻觅诗意。
东坡亭的建筑特点?
亭子是盖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用来点缀园林景观的一种园林小品。材料多以木材、竹材、石材、钢筋混凝土为主,近年来玻璃、金属、有机材料等也被人们引进到这种建筑上,使得亭子这种古老的建筑体系有了现代的时尚感觉。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它和丰名亭都因镌有欧阳修文、苏东坡字而著名。醉翁亭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建。当时,欧阳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伙奸党,被贬至滁州任太守后,常在此饮酒赋文,智仙特为他建造了这亭子。欧阳修自称“醉翁”,便命亭为醉翁亭,并作了传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亭四周的台榭建筑,独具一格,意趣盎然。亭东有一巨石横卧,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为宝宋斋,内藏高约2米,近1米,刻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两块,为稀世珍宝。亭西侧有古梅一株,传为欧阳修手植,故称“欧梅”。亭前的酿泉,旁有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再往西行,可观“九曲流觞”胜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特色建筑散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特色建筑散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