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祭敖包建筑结构,蒙古族祭敖包建筑结构图片

kodinid 4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蒙古族敖包建筑结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蒙古族祭敖包建筑结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敖包的作用?
  2. 蒙古族的石头堆叫什么?
  3. “敖包相会”里的“敖包”是指什么?
  4. 贝子庙十三敖包的由来?

古代敖包的作用

敖包是成吉思汗征服蒙古部落的产物,起到的是界标的作用。后来敖包变得具有了宗教色彩,经过敖包的人会在上面放上一块石头,并祭拜它;所以现在很多敖包上面都有一根高高的杆子,然后挂着不同颜色的布幡。敖包是人工堆起来的石堆、土堆。

在辽阔的草原上,敖包能起到定位作用。祭敖包是蒙古族的祭祀活动

蒙古族祭敖包建筑结构,蒙古族祭敖包建筑结构图片-第1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蒙古族的石头堆叫什么

蒙古族的石头堆叫敖包。

1、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 ,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2、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蒙古族祭敖包建筑结构,蒙古族祭敖包建筑结构图片-第2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这种圣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领地建起来的***山。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祭圣山又与成吉思汗时代不无关系。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所以蒙古语称“敖包”。

“敖包相会”里的“敖包”是指什么?

敖包相会”里的“敖包”是指石头堆。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识,就像我们现在的路标一样。在很多市县交界处,实际上还起了界标的作用。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安康平安的象征。

“敖包”在蒙古族地区随处可见,一般都是用石块垒成,也有用土堆起来的,有一个的,也有中间一个大的,左右各有六个小的,多筑在山顶或者高地之上,呈圆形,大的有数丈,顶端植有柳条,系有哈达和绸带等,远远就能望见。

蒙古族祭敖包建筑结构,蒙古族祭敖包建筑结构图片-第3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敖包”在蒙古人心目中象征天与神,世袭传颂,源于草原游牧民族敬奉长生天的信仰,崇高至尊,在过去,都是以部落为单位,有部落首领带领,由部落中的萨满(巫师)主持仪式。现在一般都要在农历五月举行祭敖包的活动。

到了清朝,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与盛行,自清朝起,以盟与旗为单位,每年都会有一次盛大的“祭敖包”大会,选择农历五月中旬,届时邀请寺庙中的喇嘛来诵经,祭祀大会因规模不同一到三天,周边的牧区如过节一样,穿着民族服装,男女老少都前往参加。

贝子庙十三敖包的由来?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削山成敖包,或是由河水冲天而流等等,这些传说体现了寺庙选址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座山面水。

另一种说法是贝子庙的背面就是现在的旅游胜地——十三敖包山,十三敖包的十三是敖包神,是神灵所局和享祭之地。其中,一是指它的四面、四方,二是指天与地,三是指三时,即过去、现在、将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蒙古族祭敖包建筑结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蒙古族祭敖包建筑结构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敖包 蒙古族 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