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晚唐建筑特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晚唐建筑特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敦煌石窟每个洞窟的内部建筑形式?
一、中心塔柱窟。因为窟中心有方形柱而得名,洞窟前半部是人字披顶,后半部是方柱撑顶柱地,方柱四面开龛,也有洞窟是一面或三面开龛的。这种形式,是遵循借用印度支提窟的形式并结合汉式建筑人字披顶而成的一种窟式;它除受印度、新疆造窟形式影响外,还与佛教徒当时修习禅行、绕窟巡礼、坐禅观像有密切关系。北朝时期的洞窟大多是这样的窟形,其典型的例子有莫高窟第254、248、428窟等。
二、覆斗顶形窟。因窟顶形如覆斗而得名。窟形平面呈方形,这种形制受汉墓形式的影响,窟内多在西壁开凿一个佛龛,也有少数洞窟是南、西、北三壁各开凿一个佛龛或没有佛龛。此类窟形在莫高窟最多,是敦煌石窟的主要形式,各时代都有,隋唐两代较集中。典型洞窟如莫高窟的西魏第249窟,北周第296窟,隋代第420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328、45窟及中晚唐第159、156窟等。
三、殿堂窟。形式与覆斗顶形窟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殿堂窟有中心佛坛,坛上塑有佛像,坛前有阶陛,坛后部有背屏与窟顶相接,也有个别洞窟无背屏。信徒可围绕佛坛右旋环通,礼佛观像。这类洞窟大多是大型洞窟,建于唐代后期及五代,典型洞窟如晚唐第85、196窟,五代第98、146窟,元代第61窟等。
化度寺建造时间?
化度寺始建于汉明帝公元前69年,公元531年隋文帝时,三阶教创始人信行禅师曾为该寺住持,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化度寺僧人邕禅师圆寂,传承法系唐韵欧阳询书《化度寺古僧邕师舍利塔铭》记载为三论宗,该寺兴盛于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几个朝代,历史上高僧辈出。现寺内主要有圆通宝殿等大型仿清古建筑,另供奉有晚唐所雕刻的毗卢石佛雕像。另有佛藏五部。
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列举事实?
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
建筑方面:著名佛光寺大殿,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
唐诗文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唐朝音乐是以宫廷燕乐的兴起为开端发展的,当时一般在宫廷王室、贵族世家里演奏发扬,这便是宫廷雅乐部分。
表现在科学技术、诗歌及艺术等方面。文学艺术门类多样,有诗歌、散文、传记、唐***等。唐代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丰富多样、大胆创新、高阔大气、辉煌壮观的特征,构成了唐代文化的独特个性。
科学技术: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2、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
3、医学的进步
4、建筑的成熟
诗歌:分初唐、中唐、晚唐。诗体完备,诗人灿若群星,作品卷帙浩繁。
艺术:包括石窟(莫高窟)绘画、书法(颜真卿、柳公权)、音乐舞。
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促进佛教文化交流。
莫高窟96号洞窟的介绍?
莫高窟第96窟,建于初唐。 此窟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气势恢宏。从远处观看,是一座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俗称九层楼,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莫高窟第96窟 初唐 (618~705)
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
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现在的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现在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晚唐建筑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晚唐建筑特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