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筑风格地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建筑风格地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居民建筑风格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地理气候:北方寒冷干燥,建筑需防寒保暖,所以有了敦厚严实,开敞明亮的四合院;南方炎热潮湿,需要防潮防虫防晒,所以有了干栏式和小天井。
2、南北文化差异:北方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南方以楚国巫文化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典型的例证就是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楚辞》。在建筑艺术上也分别体现了敦厚粗犷实用和精巧细腻浪漫的不同,包括屋檐的翘角,石雕,园林等等。
3、建筑起源差异:中华文明的南北两个起源互有差异。北方建筑最初是穴居(土)发展而来,发展出厚重敦实的风格;南方最早是巢居(木),发展出精巧细腻的建筑艺术风格。
4、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古代的战争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压迫中原,导致北方人不断南迁,在南方出现了客家的建筑,代表就是客家的土楼,以防御为主。
苏派和京派建筑颜色区别?
苏派和京派建筑在颜色上有一些明显的区别。总体来说,苏派建筑外墙颜色以浅色系为主,而京派建筑则更加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搭配。
首先,苏派建筑的颜色通常比较浅,以白色、米色、灰色等为主,这些颜色与周围环境的色调相协调,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此外,苏派建筑的材质也倾向于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这些材料的自然纹理和颜色也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
相比之下,京派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在古代,北京城的建筑色彩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如***、金色、红色等***专用颜色,而普通民居则多***用灰色或白色。此外,京派建筑的彩画也非常精美,使用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在现代,虽然建筑颜色的使用更加灵活,但京派建筑仍然保持着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的特点。
总的来说,苏派和京派建筑在颜色上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因素。苏派建筑的清新淡雅,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温婉气息;而京派建筑的华丽多彩,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搭配,则展现了古都北京的***庄园风***。
自然地理格局概念?
地理可以分为两大类,既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纯大自然的东西称之为自然地理,包括地貌:陆地还是海洋、山地还是平原、沙漠戈壁、森林草原、江河湖泊、冰川苔原;还包括气候:热带还是温带、寒带,干旱还是湿润.等等. 跟人有关的则可以称之为人文地理,如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饮食爱好,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等.
明孝陵运用了什么陵宫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长达30余年。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孝陵享殿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去世,礼葬孝陵。朱元璋及其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
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诸王群臣纷纷上表劝进,朱棣在象征性的推辞两次后,于己巳日,“谒孝陵”,虽然“唏嘘感慕,悲不能止”。
有明一代,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岁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
由前后左右中五座殿宇组成、全部用条石砌筑、拱券式无梁柱的规制,以及唐宋以来帝陵地宫模仿生前居住环境的传统,明孝陵地宫的设计应该也遵循了“事死如事生”的建筑理念,地宫内部空间应该设置为主次分明的几个殿堂。考虑到明孝陵大金门顶部用石材仿造木建筑结构的形制,地宫殿堂中应该也会仿照地面建筑凿刻出脊、枋、梁、檐、瓦、额枋等古建筑构件。陵寝的主人朱元璋及先他入葬的马皇后的灵柩应该就停放在地宫主要殿堂中,并陈设祭祀用品,同时设一大缸,缸内盛香油,设灯捻,名曰“万年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筑风格地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筑风格地理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