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商朝特色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商朝特色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商周建筑称谓?
商周时期
四阿殿顶也就是“庑殿顶”。“四阿殿顶”也是宋式叫法。“阿”是建筑屋顶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顶。庑殿顶共有五条脊、四面坡,所以叫做“四阿殿顶”。其中庑殿顶最早,约出现于先秦时期。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铜器、汉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有反映。据《周礼·考工记》载:“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朝,已有四阿屋顶,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
井干式建筑代表古建筑?
是的
中国传统古建筑离不开立柱和大梁,凡是大型寺庙、宫殿的建造都少不了这两个承重构件。从古代最常用和最普遍的抬梁式和穿斗式这两种建筑形式来看,建房时首先都需在基台上立起大量柱子,然后沿着房屋进深方向在立柱顶端层层架梁,或在每根立柱之间穿枋。
很难想象没有梁柱的房屋如何能屹立不倒。然而,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就算没有这两个重要构件,房屋也能平地而起,遮风挡雨。
井干式结构就是一种不用石基、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是我国古建筑的三种基本形式(即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之一。
这种结构最早可见于商朝墓椁中,而最早的井干式房屋出现在汉代,《淮南子》中就有“延楼栈道,鸡栖井干”的记载。
商朝时的烽火台是什么样的?
敌人攻进来了,就点燃烽火台,最近的烽火台看到了烟雾(晚上是火光)就也点燃烽火台,就这样一个传一个,远离战场的人就知道有战争发生了,然后做好救援或者作战的准备,也就是说烽火台主要是传递战争信息的。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二里头文化最早的考古活动及政治建筑?
遗址发掘最早宫室建为深入揭示“华夏第一都”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室营建制度,考古人员连续数年对遗址内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5号基址进行考古发掘,基本厘清其布局、构成和年代变迁等问题,近日获“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5号基址至少由4进院落组成,这是我国后世多院落宫室建筑的源头,将‘多进院落’建筑模式的源头上溯到3700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说。
“庭院深深深几许”。由于中国土木建筑难以高耸,宫室建筑不得不向“纵深”发展。自二里头5号基址开始,此后3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多进院落成为古代宫室建筑主流建筑模式。
发掘显示,5号基址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米,由至少4进院落组成,每进院落有主殿和贵族墓葬。“这种***无围墙、多进院落、院内有贵族墓葬的建筑格局和内涵,构成了二里头文化早期宫室建筑、宫殿区布局的独特特征”。
5号基址的修建、使用和废弃年代均为二里头文化二期(约公元前1680—前1610年)。对比此前发掘的二里头遗址1号、2号基址得知,约公元前1600年前后,二里头文化晚期宫室建筑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围墙、廊庑”的四合院式建筑成为二里头文化晚期主要特征,院内已无同时期的贵族墓葬。
二里头遗址首次在宫殿区发现成组贵族墓葬,5号基址的发掘使这一特征再次得到确认,为解读殷商时期“妇好墓”等同类遗存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里头遗址是探索中国最早的王朝文明——夏商文明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正在兴建,预计明年10月建成开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商朝特色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商朝特色建筑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