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筑风格赖特草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建筑风格赖特草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建筑史中简述赖特的草原式建筑?
赖特被称为“美国建筑之父”他开创的草原式住宅风格特点为:低坡度的屋顶、深远的悬挑,长排式的窗扉以及没有阁楼、地下室,进一步强调建筑“低”“长”的水平线条主题。
赖特将“人”作为尺度。把建筑的层高降低,以适应一个普通人的感受,尽量将建筑的体量向水平方向延展,强调宽敞的空间感受。
“赖特式”建筑室内风格得名于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早期,他提出了具有自然风格倾向的“草原风格”。主张建筑首先应该与其周围环境相融合,虽然造型新颖但应该是环境的一部分。室内应该很少装饰。内部明亮宽敞,建筑师内外应该是渗透的、有机联系的。晚期,赖特仍然坚持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是环境的一部分这一设计理念,但在建筑和室内设计本身更加强调对自然界有机生物的研究和深刻理解,其晚年的大多数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大自然。认为“有机建筑是由内而外的建筑。它的目标是整体性,有机表示的是内在—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兼承这一理念,建筑设计体现了由内而外的、形式和功能合一的特点,形成一种完全不同的设计道路,如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约翰逊制蜡公司办公楼等。为了寻求内外风格的统一,设计师除设计建筑、室内空间外,还对室内内含物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如家具、陈设等。由于赖特自始至终都强调建筑和室内设计是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其设计作品中更加具有场所精神,更能植根于环境,是真正如同植物般生长于大地上的建筑。
美国现代主义代表人物?
欧内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1899~1961)受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简短朴素的写作风格。第一篇长篇***《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表达了一战后一部分美国年轻知识分子对现实的绝望。斯坦因在前言里评论到:“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You are all a lost generation)。”
“迷惘的一代”的称号由此诞生,海明威被公认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永别了,武器》(Farewell to Arms,1929)以一战为背景。
《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有关西班牙内战。《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对于世界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冰山原则”——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既是“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筑风格赖特草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筑风格赖特草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