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建筑特色,太庙建筑特色介绍

kodinid 4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太庙建筑特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太庙建筑特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太庙特点?
  2. 中国宗庙建筑特点?
  3. 太庙的主体建筑为哪三大殿?主殿是哪座?

太庙特点

太庙(the Ancestral Templ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是皇帝祭祖的地方,1950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 。

太庙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的三层封闭式庭院,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已划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保护缓冲区内,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祭祖建筑群

太庙建筑特色,太庙建筑特色介绍-第1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0

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 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有三重围墙,均为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墙内主要建筑均为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前殿、中殿、后殿,在第一道红墙的西墙上有西向大门两座,南边的一座称太庙街门,北边的一座叫太庙右门,距故宫阙左门不远的东面为太庙西北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在第一重院内的东南角有牺牲所,此所的西侧建有六角井亭。天安门与端门之间,有东、西两庑各26间,东庑之中者为太庙门,坐东朝西。在第二重院墙内正门为三开间的琉璃砖门,左右各一门。过琉璃砖门有玉带河,河上有七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桥北有两座六角井亭。内院正门五间,原列有镀金、镀银铁戟120支,故又称戟门。戟门正中三间为三座大门,黄琉璃筒瓦庑殿顶,中有汉白玉石雕御路,分别雕有“二龙戏珠”、“狮滚绣球”、“海水江涯”。戟门正北,即为前殿。中殿在前殿的北面,又称寝宫。后殿位于二重院落的最北侧。在中殿、后殿间有一红墙,墙上有琉璃砖门五座,均为黄琉璃瓦歇山顶。后殿后檐的两侧,各有随墙角门一座。其北为一狭长院落,构成太庙的第三重院墙[5]。

中国宗庙建筑特点?

中国宗庙建筑以太庙为代表。北京太庙由高达9米的厚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券门3道,用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凸出墙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一的长墙强烈对比,十分突出。这一入口处理是相当成功的,入门有小河,建小桥5座,再北为太庙戟门。

太庙建筑特色,太庙建筑特色介绍-第2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太庙的主体建筑为哪三大殿?主殿是哪座?

  太庙的主体建筑为后前殿、中殿、后殿,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这里是皇帝举行大祀之处。  前殿,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被毁得只剩有中间三间和殿柱。顺治年间重修太庙大殿,完工后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殿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榆木;地铺"金砖";天花板及四柱,均贴有赤金叶。殿内供奉木制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龙,后座雕风。座前陈放有供品、香案和铜炉等。两侧的配殿设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中殿,宽九楹,深四楹,通过石露台连接前殿,殿外的石阶下左右各有二个石灯。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又名中殿,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四间(),殿内祖宗牌位同堂异室。各夹室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清未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缜、弘历等十一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毕奉回。  后殿,四周围以红墙,有门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阶中刻龙纹石,殿内供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太庙建筑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太庙建筑特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太庙建筑特色,太庙建筑特色介绍-第3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标签: 太庙 前殿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