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堂建筑风格,清朝大堂建筑风格特点

kodinid 3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朝大堂建筑风格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清朝大堂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内乡县衙介绍?
  2. 探花庙是什么?
  3. 龙床凤榻的意思?
  4. 永恩堂的来历?
  5. 清朝时期为什么中堂大人就是丞相?

内乡县衙介绍?

河南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古称菊潭古治。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由钦加同知衔正五品官章炳涛主持营建,占地27,000平方米,厅堂房舍260余间。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会县级官署衙门。

探花庙是什么

位于广东东莞中堂镇风冲村,是清朝探花陈伯陶的故居

清朝大堂建筑风格,清朝大堂建筑风格特点-第1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探花祠堂门前是一口几亩地的大池塘,眺望远处是一片开阔的农田,祠堂是典型的清代岭南风格建筑,门上的“胜起家祠”四个蓝色楷体字还保存得很好。“胜起”就是陈伯陶祖父的名讳,而四个字则出自两名广东探花之手,“胜起”二字,由陈伯陶手书,而“家祠”二字,则出于顺德探花李文田之手。李文田是咸丰九年的探花,官至礼部兼工部右侍郎,从家史画册上来看,两人关系亲密并多次合影,陈称李文田为师,师从李学习书法,因此“胜起家祠”为两人手书是可能的。祠堂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横批为“探花及第”,上联“纶索承天宠”,下联“文章蔚国华”。踏进大门,只见左右是厢房,正中是大堂,中间悬挂着“谊睦堂”大匾,两边分别挂着光绪壬辰科钦点探花和旨赏蓝刽两匾,左边的墙上挂着咸丰二年子科乡试中式第一名副元,光绪五年卯科乡试中式第一名解元,光绪十二年成安宫教习,右边墙上挂着光绪十八年壬辰科

龙床凤榻的意思?

汉语词语,读音fèng tà,意思是帝王坐卧的床榻。

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徵,主要设计在尊贵的建筑物上。到清代的时候,藻井中间多以蟠龙为顶心,又称龙井。酒店大堂的藻井仿故宫藻井设计。庞大阔气,蟠龙蓄势即发,威武耀眼。

清朝大堂建筑风格,清朝大堂建筑风格特点-第2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永恩堂的来历?

松江永恩堂

松江永恩堂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永丰路西侧。原名“乐恩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美国宣教士向清朝***购地建造。约1925年,又在距老堂不远处的中山路大街上购买十多个门面(今中山西路746号),建造新礼拜堂,名为“松江***教乐恩堂”。1941年太平洋爆发后,松江教会包括乐恩堂在内的所有房地产,均被日军侵占。抗日战争胜利后,仍被教会接收。

中文名

清朝大堂建筑风格,清朝大堂建筑风格特点-第3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松江永恩堂

始建于

清光绪十六年

位于

松江区仓丰路128号(近玉树路)

恢复宗教活动

1984年5月

永恩堂:即上海松江永恩堂,原名乐恩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美国宣教士向清***购地建造,原位于中山中路746号。1998年为配合松江旧城改造,迁移新建至园丁路,并改名永恩堂。今天的永恩堂竣工于2000年10月,总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为哥特式建筑,墙体***用棕色墙砖,红色琉璃瓦,地面钟楼顶端高度21米左右,其中大堂1900平方米,附属用房585平方米,整个建筑宏伟、壮观、典雅,是松江***教的总堂,也是松江***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区***教堂务委员会(简称两会)办公的地方

清朝时期为什么中堂大人就是丞相?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清代是没有丞相的!自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借所谓“胡惟庸案”罢中书左右丞相、废除“宰相制”之后明清两朝再无丞相、亦无所谓“宰相”。明代的内阁辅臣、清代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有时候也会被人称为“宰相”,但那不过就是往脸上贴金的一种尊称罢了,其实际权力根本无法与洪武之前历朝历代的“宰相”相比!至于隋唐时期有权驳回皇帝圣旨的门下省,明清时期的内阁、军机处等等就更加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了。洪武之后,明清两朝的所谓“宰相”,不过就是一群直接听命于皇帝的“高级办事人员”罢了……

▲明王朝首任“宰相”李善长与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剧照)

那么,中堂这一称呼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所谓中堂并不是清朝人发明的,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中堂这一称谓了。唐设政事堂于中书省,由“宰相”亲领之。时人故以中书省和政事堂各取一字,也称“宰相”为中堂。宋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故宋代的“宰相”亦有中堂之称。元代因之,仍以中堂称呼“宰相”。但中堂仅仅只是“宰相”的一个别称而已,并没有大范围使用,真正将中堂“发扬光大”的是明清、尤以清朝为甚!只要是大学士,皆称中堂;甚至连协办大学士,也会被人尊称为中堂。

▲清·协办大学士纪昀(画像)

明代大学士于内阁办公,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故曰中堂。清代六部分设满汉尚书,在共同出席部内会议时,通常分坐东西,中间位置空出。有兼管该部部务的大学士参加时,大学士居中,故有中堂之说。总而言之就是,明清时期只要是大学士,都可以称中堂,清代甚至连协办大学士也会被人尊称为中堂,但这跟其他一些朝代的丞相或所谓“宰相”,根本不是一回事!

就以清代中后期为例,如果大学士不兼军机大臣,甚至连被人尊称一声“宰相”的资格都没有!虽然也叫中堂,但不过就是挂个虚衔而已。反之,大学士即便不在权力中枢任职、而是外放封疆,也依然可以被称为中堂。比如晚清时期的李鸿章,虽然是文华殿大学士、却始终没有进入军机处,只担任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等职。显然,李鸿章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宰相”,但他依然被时人称为“李中堂”。由此也能看得出,清代的中堂和所谓“宰相”根本不是一回事,跟丞相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大堂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朝大堂建筑风格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中堂 宰相 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