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齐云塔建筑特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齐云塔建筑特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21年中秋白马寺免票吗?
景区中秋节需购票入园。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由官府建造的寺院,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据传寺名因“白马负经”的典故而得。白马寺屡经战乱,数度重建,如今的白马寺面积不大,步行游览全景区完全没有问题。
游客由山门进去寺内。山门是明代所建,山门外两旁的石雕马是宋代的遗物。寺内现有五重大殿,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中主殿是第二重殿大佛殿,也是做法事的主要场所。在第三重殿大雄殿内,摆放着白马寺的“镇寺之宝”——中国仅存的元代“夹贮干漆造像”。殿内的23尊元代“夹苎干漆”造像,形态各异,全都是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从元代至今700多年来未经修缮,仍然色彩如新。
白马寺中还保存着自唐代以来的历代碑碣40余座,以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颇为珍贵(在山门的东侧)。景区内还有三座墓地值得一看: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的墓地(在山门内东西两侧),以及宰相狄仁杰的墓地。但也有一个说法:“狄仁杰之墓”中埋葬的不是狄大人,而是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薛怀义曾经做过白马寺的主持。
在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有一座齐云塔,创建于东汉,金代重修,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古建筑之一。
如今在白马寺旁又新建了一个“世界佛殿博览区”,以展示印度、泰国、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日本、韩国等国家风格的佛教殿堂。
东汉明帝建造白马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东汉明帝建造白马寺(sì)的主要目的是:宣传佛法、译经。 白马寺有中国佛寺“祖庭”之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汉明帝“感梦求法”,遣使迎请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历代屡有修葺增缮,唐代前期达到最盛,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安史之乱后即有残损,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规模布局。寺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现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典及毗卢阁等建筑,殿堂共达百余间。山门外有东汉来华的天竺僧迦摄摩腾、竺法兰之墓,青石bao砌。寺内还有唐代经幢。元代华严***文才撰、赵孟頫书写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及原存石刻弥勒菩萨像已被盗往美国。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及阿弥陀佛,东西分置十八罗汉,均为元代以来干漆工艺制成。寺后部有清凉台,台上建有毗卢阁,西侧配殿中置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像。白马寺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所造齐云塔,塔为四方形密檐式,高35米,塔身挺拔秀丽。 白马寺建成后便成为东汉最主要的译经场所。摄摩腾、竺法兰首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随着佛经汉译本的逐渐增多,佛教在我国日益广泛传播开来。所以尽管后来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让西域高僧传播佛教。
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目的很明显,明帝崇尚佛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齐云塔建筑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齐云塔建筑特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