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结构明清建筑,古建筑结构明清建筑特点

kodinid 4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建筑结构明清建筑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建筑结构明清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重庆市区古建筑有哪些?
  2. 唐宋古建筑中的“合㭼”是什么?是不是在宋金时比较流行,明清之后就消失了?

重庆市区古建筑有哪些?

推荐几个重庆历史悠久古建筑的景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忠县石宝寨石宝寨是一座拔地而起四壁如削的孤峰。石宝寨塔楼倚玉印山修建,依山耸势,飞檐展翼,造型十分奇异。石宝寨作为穿斗结构层数多体构大乃国内罕见,又被称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

古建筑结构明清建筑,古建筑结构明清建筑特点-第1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地址:重庆市忠县石宝镇境内长江北岸。

看点: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中国七大奇观。

2、忠县丁房阙-无名阙丁房阙背山面江,两阙相距2.5米,其中东阙为子母阙,西阙子阙已失,仅余母阙,因早先曾在阙身上“发现“汉都尉丁房”铭文,故命名丁房阙。无铭阙始建于东汉,原为双阙,现仅存右阙。

古建筑结构明清建筑,古建筑结构明清建筑特点-第2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地址:忠县忠州镇人民路。

看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奉节白帝城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

古建筑结构明清建筑,古建筑结构明清建筑特点-第3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地址:奉节县瞿塘峡口长江北岸。

看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重庆由此得名。重庆是“红岩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发祥地。在文字记载的3000余年中,曾三为国都,四次筑城,史称“巴渝”。

洪崖洞,原名洪崖门,是古重庆城门之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沧白路,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是兼具观光旅游、休闲度***等功能的旅游区。以其巴渝传统建筑和民俗风貌特色而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由吊脚楼仿古商业街等景观组成。

重庆湖广会馆,位于重庆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会馆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现有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包括广东公所、齐安公所。

会馆建筑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题材主要为,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图案,还有龙凤、动物及各种奇花异草等图案。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是我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代表,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东水门一带,按照风水学说,河道弯曲的内侧是“吉地”,外侧是“凶地”。东水门一带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风水很好,会馆就选址于此。

重庆古城墙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现仅存东水门、通远门及城墙。历史上曾4次大规模筑城,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如今残存3167.6米古城墙。1992年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市级),重庆直辖后,2000年再次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省级),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重庆市古建筑有名气的有以下几个;

1.奉节白帝城

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村,地处瞿塘峡长江北岸,白帝山上。

白帝城拥有多个城门,东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小西门等,白帝城存在城套城,称压城得现象,南北宋朝时期重要的军事堡垒。

2.忠县石宝寨

位于重庆市忠县石宝镇境内长江北岸,石宝寨依山而建,飞檐展翼,造型独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众多。

3.云阳张飞庙

张飞庙又名张桓候庙,位于重庆市云阳县盘石镇龙宝村狮子岩下,为纪念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张飞而修建。

张飞庙修建于蜀汉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后经宋、元、明、清扩建现存面积1400平方米。

4.重庆旧城垣

重庆市区的古建筑,说几个我熟悉的吧:重庆古城墙(现仅存通远门、东水门)、湖广会馆、老君洞、罗汉寺等等。

1、重庆古城墙

古时的重庆城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山环水绕的地理格局造就了了重庆城十七座城门的***。重庆十七座老城门中,朝天、翠微、东水、太安、太平、人和、储奇、金紫、凤凰、南纪10座门滨长江,金汤、通远、定远三座门连陆,临江、洪岩、千厮、西水4座滨嘉陵江。

通远门在所有的城门里有着特殊的地位,这是重庆城通往外界唯一的陆路通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

东水门在重庆城正东方向,这座城门曾是人们渡长江去往南岸的要道,也是外地商贾云集之地。地址:重庆市渝中区长滨路

2、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包括广东所、齐安公所、禹王宫等清初古建筑群,古香古色、规模宏大,是目前已知全国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参观仿古后,还可以庭院戏楼,听一场折子戏,回味当年重庆万商云集的繁盛局面。

地址: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

3、老君洞

唐宋古建筑中的“合㭼”是什么?是不是在宋金时比较流行,明清之后就消失了?

合㭼主要是宋代的称呼,到了明清时期叫做角背也叫脚背或缴背,用在平梁和蜀柱的连接处,主要起加固作用。蜀柱也是宋代的称呼,又称侏儒柱和短柱,就是位于平梁中间连接上层梁的短柱。

这种结构最早使用年代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唐代建筑没有出现,宋朝开始大量使用。这种结构的使用还是有他的科学道理的,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那时的建筑,木质结构还是比较多的,就是在砖混结构的建筑中,木质梁也几乎是普遍应用的。由于平梁中间部位需要和蜀柱卯榫在一起,卯榫给平梁带来一定的损伤,再加上平梁中间又是承重很大的部位,所以加上“合㭼”这种结构,不但加固了平梁和蜀柱的连接而且进一步加大了平梁的承重力。这一结构的使用也被以后的朝代沿用下来。

到了明清之后,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卯榫技术的进步和混凝土结构梁的大量使用,“合㭼”用的越来越少,现在是几乎消失了。但笔者的故乡以前盖的老房子还能见到这种结构,对比现在的高楼大厦,实在不免有沧桑之感。

谢邀。合㭼是中国古代大木作构件,在梁架结构中起稳固作用。下面来做简单的介绍:

“合”字相对浅显易懂,为“对拢”“合抱”之意。下面主要来分析下“㭼”:

按照《尔雅·释宫注》的说法:“柱上欂,亦名枅,又曰㭼。”其中,欂、枅均为柱子上起支承作用的方木。由此可知“㭼”的作用也与之类似。再由《唐韵》中以“柱上木”来解释“㭼”,可进一步得知,“㭼”与“柱”的关系十分紧密。

根据《类篇》的解释:“柱斗謂之㭼”。在理解时,这里的“斗”与古建中“斗栱”之“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种起支撑、连接作用的木块。由此可知,“合㭼”是一种起稳固、支撑作用的木构件。

从前面对“㭼”的解释可知,㭼实为梁柱之间的木构件,而合㭼也是如此。《营造法式》中对合㭼的做法有明确的规定,即要求合㭼之长(包括蜀柱的直径)不得超过平梁的一半。

当然,其实《营造法式》已明确地指出合㭼是位于平梁和蜀柱之间的木构件。但我个人觉得,合㭼可能出现的更早,且最初并不仅仅限于用在蜀柱柱脚之下。因为古代建筑图书是对历代建筑做法的总结和归纳,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实中的营建技术往往先于建筑图书而产生。

不过,这是一点插叙,在理解此问题时,弄清平梁、蜀柱实际上便足够了。

概言之,合㭼是宋式建筑的称谓和做法,是处于平梁之上、蜀柱柱脚之下起稳固连接作用的建筑构件。

注:因图注较小,蜀柱为红色方块所标注的短柱、合㭼为其两侧红色椭圆所标注的内容,蜀柱与合㭼之下为平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建筑结构明清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建筑结构明清建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重庆 重庆市 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