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墨菲建筑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墨菲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京,墨菲设计的建筑?
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又译茂飞,美国建筑设计师,他曾在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设计了雅礼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福建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北京)等多所重要大学的校园,并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北大的博雅塔有什么样的来历和传说?
北京大学博雅塔原本是一座水塔,始建于1924年,由当时的燕京大学为了解决全校师生饮水问题而兴建。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设计师亨利·墨菲,塔的建筑风格***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塔式建筑。整个塔的高度为34.8米,分为三层,每层都有一个平台。在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燕园的美景。在北大博雅塔的历史中,它不仅为全校师生提供了饮用水,还曾经作为校内的广播电台和观测气象的站点。此外,这座塔还成为了许多学生和教师们拍照的热门地点,成为了燕京大学校园内的一道风景线。
然而,最初的设计是在未名湖东南小土丘处掘成水井一口,水井深约55米,“水质清澈,水源丰足,喷水高出地面十余尺”。水井掘成后,需要相应建造一座专用的水楼,以用来平时蓄水、提升水位,实现自流输送的功能。为了使水楼的外观能与校园整体环境及未名湖的风景相协调,校方决定把水楼设计成宝塔型外壳2。
最终,燕京大学邀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和一位前清内务府的工匠师分别设计两款水塔的样式。墨菲的设计是仿照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前清内务府的工匠师设计的是更“胖”些的楼阁式塔,当时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还想设计一座“纯然西式的水塔”,但这3款迥然不同的设计方案都被燕京大学校方舍弃了,最终选择了通州的燃灯塔作为仿建的原型。
因此,博雅塔的名字也是有着特别的含义。1929年的报纸中刊登的博雅塔的照片显示,该塔被命名为“博雅”,取两位捐赠者的名字,即燕大哲学系教授博晨光(Lucius Chapin Porter)与其叔父的名字,以此来纪念他们在水塔建设中的贡献。校方将塔命名为“博雅”是因为他们希望这座塔能够代表“博雅教育”的理念,即兼容并包的教育精神!
博雅塔位于北京大学校园内,是北大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博雅塔原名为“一塔湖图”,意指北京大学内的博雅塔(一塔)、未名湖(湖)和图书馆(图)。
来历方面,博雅塔建于1924年,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提议建造。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普林斯顿石塔,象征着学术自由与独立精神。塔高约30米,是一座仿古式砖木结构的塔楼,共有五层,内部设有螺旋形楼梯。
关于博雅塔的传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相传在建造博雅塔时,由于经费有限,蔡元培校长决定将其建为实心塔以节省材料。然而,当塔建成之后,人们发现塔内竟然有一架楼梯,可以通往各个楼层。这个故事被解释为蔡元培校长深谋远虑,早已预见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因此预留了空间以便未来使用。
此外,博雅塔也常常被用来象征北京大学的精神,即追求卓越、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和自由探索的知识传统。作为北大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博雅塔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和学术的繁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墨菲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墨菲建筑风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