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洋建筑特色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南洋建筑特色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南洋建筑风格?
南洋建筑风格特点是由曲线和非对称线条构成,如花梗、花蕾、葡萄藤、昆虫翅膀以及自然界各种优美、波状的形体图案等,体现在墙面、栏杆、窗棂和家具等装饰上。
线条有的柔美雅致,有的遒劲而富于节奏感,整个立体形式都与有条不紊的、有节奏的曲线融为一体。
大量使用铁制构件,将玻璃、瓷砖等新工艺,以及铁艺制品、陶艺制品等综合运用于室内。注意室内外沟通,竭力给室内装饰艺术引入新意。
番仔楼有什么特点?在哪里能看到?
番仔楼是一种闽南民居建筑。泉州地区较多。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中西合璧的建筑方法,故被称为番仔楼(“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贬称)。番仔楼建造精美,工艺价值高,是闽南侨乡的建筑瑰宝
特点:中西结合,中式与欧式并存,传统与现代相容。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
泉州:
鲤城区
1、王宫社区 王顺兴信局
泉州最著名的老信局,这是一幢欧陆风格的建筑,窗户均用彩雕玻璃,异彩纷呈。
2、新步社区 吴家面洋楼
兼具有闽南与南洋建筑风格,将中国的儒雅文化与印尼的住宅设计打造一起,独具特色。
3、斗南社区 九十九间
现存有陈氏家族的四座连体中西合璧式洋楼以及陈氏祖厝。
闽南著名的番仔楼有哪些?
《天一总局》中国邮政鼻祖,比山西票号还要早!在漳州角美镇流传村。天一批馆系由旅菲华侨
郭有品
于1880年(清德宗
光绪六年)在家乡龙溪县
二十八都流传社创办,时称“天一批郊”;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改称为为“天一信局”,并扩大为四个局,设流传为总局,厦门、安海
、吕宋
为分局。1896年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局”,1912年改称为“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 《 潘厝》出过世界首富,旧名栖栅,位于文圃山下,在今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其开基祖为漳州潘氏开基祖潘节的第九世潘诒徽。现存的古民居建筑群,为潘氏后裔在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所建造的。公元669年,潘节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后定居繁衍于漳州。其后裔潘存实为漳州第一个京官。潘荣(漳州尚书巷里的尚书地即为潘荣所建)于1463年受明英宗派遣,组建一支近400人的船队出使琉球,册封尚德为琉球国王。传至第十七世潘启(又名潘振承),于1744年在广州创办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行商首富。《法国杂志》称潘启是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潘氏后裔出了进士6个,举人10多个,二品、三品顶戴者10多个,被皇帝诰赠、诰封的有50多个100多人次。此外,该家族还涌现许多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鉴赏家等,其中有24人被《广东历史人物辞典》录入,被史学界誉为广东省自清朝以来最显赫的家族和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
古民居建筑群共11座,二排,155间。其单座结构为面阔五间,二进深,中有天井,左右两侧有护厝,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屋内有石柱、木柱,梁架上有精美的木雕刻(有的是浮雕,并漆上金粉,历经百年不变色),院内石雕、瓷雕、木雕、彩绘均栩栩如生。该建筑群具有清代闽南典型的民间建筑风格,并揉合了南洋和广州的建筑元素与风格。当地百姓常说:有潘厝富,没潘厝厝;有潘厝厝,没潘厝富。闽南旧的出名大厝太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洋建筑特色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洋建筑特色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