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特色民族建筑鉴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特色民族建筑鉴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各民族建筑风格赏析?
一、蒙古包
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看起来外形虽小,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且空气流通,***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以偶数,从4-12个不等。
二、白族瓦房
为白族民居,广泛***用石头为主的建筑材料。“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白族瓦房飞檐高翘,斗拱别致,镂空花枋,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以及山墙彩绘的装饰艺术,具“粉墙画壁”的装饰特色。
三、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多建于斜坡上,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其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
四、黎族船型屋
侗族建筑的民族特色?
侗族民族建筑特色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族擅长木石建筑,鼓楼、桥梁,是这个民族建筑艺术的结晶。鼓楼,全用杉木为材,结构复杂,造型壮丽,以榫栓穿合,不用铁钉,扣合无隙,结实牢固。形式多样,有的呈四面或六面、八面流水。南侗地区民居建筑一大特点是层层出挑,上大而下小,占天不占地。每层楼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装栏杆或栏板。
民族特色
侗地区的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地僻处苗岭南麓,溪流遍地,沟壑纵横,流水淙淙。当地侗胞,依山傍水,修建房屋。由于深受山区地形和潮湿气候的影响,几乎都建干阑式吊脚楼。楼下作猪牛圈,楼上作起居室。南侗地区盛产杉木,民居建筑体积较大,房屋高度很不一般。在竹木掩映的侗寨中,面阔五间.高三四层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
如果有高大宽敞的楼房,房东特别贤惠,又有能歌善舞、聪明过人的“姑娘头”,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行歌坐月”的理想场所,侗胞称其为“月堂”。夜幕降临,侗族后生手接“果吉”(一种乐器,形似牛腿,叫“牛腿琴”),来到“月堂”,与在堂内纺纱、绣花的侗姑对唱情歌。姑娘边纺(绣)边唱,后生自拉自唱,气氛欢快。
鼓楼构造
侗寨建房有一规矩,即围绕鼓楼修建,犹如蜘蛛网,形成放射状.鼓楼是侗寨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它是团结的象征,侗寨的标志,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其附近还配套侗戏楼、风雨楼、鼓楼坪,构成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俨然侗寨的心脏。每逢大事,寨中人皆聚此商议,或是逢年过节,村民身着盛装,在此吹笙踩堂,对歌唱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许多侗寨,为适应村民拦路迎宾送客、对歌交朋结友的特殊需要,在村头寨尾修建木质寨门。寨门造型多种多样,或似牌楼、凉亭,或似长廊、花桥,将风光如画的侗族村寨装点得更加美丽。这种别具一格的公共建筑物,虽然不是民居,却是以民居为主要载体的侗寨所不可缺少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特色民族建筑鉴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特色民族建筑鉴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