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外借鉴斗拱的建筑材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国外借鉴斗拱的建筑材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馆是不是中国建筑物?
北京世园会开园以来,中国馆以其独特的中国气质和建筑风格,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打卡地”,还被誉为“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建筑”。
何谓“有生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设计师在中国馆大屋顶上设置的排梁结构,可以收集雨水。场地***用透水铺装,地下设雨水调蓄池,回收后的雨水再用于灌溉梯田,生态微循环筑就了一座有“生命”的绿色建筑。
来到中国馆二层观景台,近距离观察其屋顶的内部结构,记者发现,屋顶借鉴传统斗拱榫卯工艺,排梁为架,千余块金***玻璃整齐镶嵌,阳光透过它们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在地面交汇时金黄一片宛如仙境。
当得知这些金***的玻璃可以发电时,参观的游客惊奇不已。传统的太阳能组件多是不透光的黑色晶硅太阳能板,而这里的玻璃是一种全新的光伏组件,在普通玻璃之上增加一层薄膜电池组件,吸光层厚度介于几百纳米至几微米之间,是传统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近百分之一,透光的同时,对全光谱吸收都较好,弱光条件下发电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晶硅太阳能板。
走进覆土展厅,仿佛步入了梯田之下。半覆土的建筑形式,使场馆与梯田充分融为一体,大幅减少了地下土方的挖掘量,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因为土的蓄热能力强,覆土的建筑适应了寒冷地区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诉求,也节约了建筑能耗,此外还减弱了风对建筑的影响,为场地周边营造了良好舒适的风环境。”中国馆总设计师崔愷说,中国馆项目因时就势、因地制宜,使建筑立于梯田之上,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体现。
中国馆并不是一座封闭建筑,走在展馆的任何区域,游客都能感受到自然风吹拂过的清爽舒适。“场馆利用了地道风的原理,外部的空气在进入空调系统吹入室内前,必须先经地道与土壤发生热交换,实现夏季预冷、冬季预热。地道风管***用了高密度聚乙烯材料,避免了传统混凝土地道风管带来的异味,且不会潮湿。”讲解员王娟告诉记者,场馆几十个通风口和数个地道相连,空气滞留时间变得可控,减少空调开启时间可有效降低能耗,“会呼吸”的建筑由此而来。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绿色与科技完美统一。一场以园艺为主的博览会,不仅有园林花草,还有这么多的“黑科技”,难怪让人流连忘返。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典型的中国哪代建筑样式?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挑战。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是中国人的又一创造,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外借鉴斗拱的建筑材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外借鉴斗拱的建筑材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