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丹凤门建筑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丹凤门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洛阳应天门是哪座皇宫的门?怎么样?
应天门为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阕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其中阕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来计算,这座恢弘的城楼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层楼高。洛阳城应天门一侧三出阙,两侧共六阙。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目前仅洛阳一地发现有三出阙的城门。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东都,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重建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应天门为宫城的正南门。唐宋年间相继沿用。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应天门遗址位于洛阳市都城博物馆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
洛阳应天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隋朝隋炀帝年间,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朝的洛阳皇宫紫薇城正式开始兴建,紫薇城的正南门当时被称为“则天门”,则天门是一座呈现“凹”字形的巨大建筑群,它是由门楼、垛楼、东西阙楼以及下面四周廊屋连为一体。
当时则天门作为隋朝皇宫的正南门,地位是非常高的,朝廷重要的大事基本上都在则天门举行,例如新皇登基、改元、大赦、接见外宾、举行宴会等,这个重要的皇室习惯一直沿用至北宋年间。
到了唐代神龙元年,为了避武则天的名讳而改称应天门,也叫五凤楼。据历史记载,公元690年,67岁高龄的武则天自立为皇帝,弃用国号“唐”,改国号为“周”,定都城在洛阳,称为“神都”,史称“武周”。
洛阳应天门在历史上名字的变更
公元619年,王世充在洛阳称帝,改国号为“郑”,把则天门还名为顺天门。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则天门为了避“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而改名应天门。同年十一月,为了避唐中宗尊号“应***帝”而改名神龙门。之后没多久又复名为应天门,从此应天门一直沿用至今。
洛阳应天门当时的格局构造是为“凹”字形的巨大建筑群。单单就是应天门下部的台基东西范围就发到了137米,南北方向60米,城门进深25米,然后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建起了一座高达35米的城门,其规模及壮观程度不言而喻。
应天门有两重观,上面写着三个大字“紫薇观”。应天门上的阙楼是***用三出阙形式,阙楼就是城门前的望楼,三出阙是阙楼中等级最高的。考古学家经过遗址考察推断,唐朝之前的应天门为单向三出阙,而到了唐朝重建应天门时改为双向三出阙。
应天门天下三出阙就成了以后中国古代礼制最高的都城门,这种皇帝享用的最高礼制一直被沿用至元朝时期,到了明清时期,皇宫城门阙楼已经有所衰退,已经没有三出阙这样高等级的阙楼出现。
应天门的建筑群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后面历朝历代的皇宫建设有着直接影响,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午门有多地方就是参照应天门而修建的。
应天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紫薇城正南的应天门,取名的寓意就是为了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天门,是天上帝王所居住地紫薇宫的正门,也被称之为阊阖,在七十二星宿中,为东方七宿之首角宿,因为天上有两颗星犹如苍龙的两个角而得名,古人认为是黄道经过的地方。这才有了“上合天门入明堂”的说法。所以古代帝王为了让天下人认可,就连皇宫都要牵扯上神话中的事和物。
《隋书卷二○·志第一五·天文中》:“东方。角二星,为天阙,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
应天门是洛阳紫微宫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又称五凤楼。五代、北宋相继沿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及接见万国来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上举行,功能类似现在的北京午门。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门上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若空中楼阁。城门东西长达137米,大于紫禁城午门(120米)。其中两侧阙高120尺,按1唐尺为29.4厘米来算,这座恢弘的城楼高约35.3米,有今天的十三层楼高,比北京天安门(34米)还要高。
洛阳皇宫紫微城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唯一一座三出阙城门遗址,这种建制对北宋汴梁的宣德门和明清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丹凤门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丹凤门建筑风格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