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泾州特色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泾州特色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边境冲突,是如何处理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边境国策,征伐为主怀柔为辅的进取战略》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历史文贴,严禁抄袭剽窃。
公元618年,李渊在太原称帝,建立***王朝。唐朝建国之初,就面临“四境不宁”的边境问题,高句丽、东突厥、西突厥、青海吐谷浑、西藏吐蕃,对***构成一个“半环形包围圈”。尤其是北边的东突厥控制着北边大漠草原,西突厥控制着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严重压缩了***的战略空间,阻碍了“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
620年,由于中原地区尚未完全平定,为了解除突厥对统一中原的干扰,李渊派刘文静出使东突厥,向突厥上表称臣。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统一全国,开始筹划反击突厥的战争。同年东西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合流而全力南下,李世民、李元吉率唐军在“五陇阪”抗击突厥军。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以武力夺取了皇位。同年,东突厥20万大军南下泾州(今陕西泾阳),而此时的长安兵力空虚,仅有数万军马。李世民决定“以战促和”,命尉迟敬德为先锋,对突厥大军发动攻击,挫动突厥军队的锐气。然后,和突厥讲和。该战被称为“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开始重新设计***的国策,几经谋略制定了***战略:“北征(东突厥)、东进(高句丽)、西南守(和番吐蕃)、西北进军(西突厥)”,“重开丝绸之路”。李世民的边境策略,有重点打击对象(突厥),有侧重打击对象(高句丽),并且有先后顺序。而对西南的吐蕃则取守势,并且以“和番”为主。
李世民的战略思想:“确定主攻和辅攻方向,对突厥坚决地用兵;对高句丽用兵和怀柔交替使用;对青海的吐谷浑坚决用兵;对***的吐蕃***取守势,以怀柔和番为主。”李世民的战略国策,一直被实行了近百年,直至755年“安史之乱”后,***再也无力实行此国策。
***和李世民为准备对东西突厥的征伐,完成了一系列政治外交运作,军事上的准备更是相当充分,明光铠和陌刀的发明,就是专门对付突厥骑兵的。明光铠让突厥的箭簇射***,陌刀的锐利可以砍穿突厥的重甲,武器的先进让战争的天平,倾斜到***的一边。
在此后几十年里,***和突厥又发生了十几次战争,大的战役有定襄之战(629年),阴山之战(630年)唐灭东突厥,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东突厥被征服后,唐为了达到和番吐蕃的目的,于635年对青海湟源的吐谷浑用兵,剪除吐蕃的羽翼而迫使吐蕃和议,并且为西征西突厥解除后顾之忧。
641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宗亲女子,赐封为“文成公主”,以***公主的身份下嫁吐蕃松赞干布,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和***的第一次联姻,开创了***和中原和亲交往的先例。70年后,唐中宗李显养女李双双,御赐“金城公主”,再次入藏和亲。
李世民处理边境问题主要是三招。
第一招是军事打击。
当时唐朝最大的边境威胁来自东突厥。东突厥军事实力很强,对付东突厥唐朝没有绝对把握。李世民***取远交近攻的方法。扶持东突颉利可汗的反对势力,牵制颉利,并积极训练备战,与曾经臣服于东突厥的强大势力薛延陀部落建立联盟,造成了南北夹击东突厥的有利形势。同时,唐太宗又设下离间计,使得东突厥和颉利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归唐,为唐太宗提供了里应外合的有利战机。公元629年,唐将李靖夜袭阴山,大败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灭掉东突厥。一战成名,唐朝威望大增,当地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归附,从而统一了北方边境。
第二招政策安抚。
军事打击形成了强大震慑作用,同时恩威并施,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让愿意归附的民族部落首领担任唐朝官职,管理他们原来的部落。而且原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作强行改变。唐朝中央***还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农牧生产资料,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有效地稳定了少数民族部落。
第三招是和亲。
公元640年文成公主入藏,将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制笔、酿酒、冶金以及农具制造等技术带入***,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吐蕃与唐朝的联系。唐朝以和亲的方式加强了唐朝与少民族的联系和团结。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欢迎评论!留言必复!关注必互!
谢邀。
唐太宗时期基本算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唐朝早期对外的态度还是很强势。唐太宗时期真是四面出击。
唐太宗刚继位的时候百废待兴,那时候颉利可汗趁火打劫,唐太宗先忍了,几年后,唐太宗派李靖,李勣,苏定方进攻突厥,然后就把颉利可汗抓了。当颉利可汗抓到长安的那天,李渊亲自弹琵琶,李世民跳舞。
后来吐蕃的首领精于扩张,打败了吐谷浑以后向唐朝和亲。唐太宗拒绝了,松赞干布不干了,给脸不要脸?就发兵攻打松州。唐太宗可不是软弱的主,派侯君集处理吐蕃。侯君集夜袭击败了吐蕃,松赞干布请罪求和。可是他还没放弃和亲,7年后终于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后来和亲也许有别的因素,可我还是觉得不该和亲。
击败吐蕃的第二年,吐谷浑接受一些叛唐的人,这能忍?唐太宗就让李靖、薛万彻、侯君集出征吐谷浑,吐谷浑在这些***将星面前还不是战五渣,从此吐谷浑就是***的版图内了。
贞观13年,高昌国作为属国失臣礼了,太宗决定敲打敲打。高昌王本来还很自信,自己国家穷山恶水的,唐军过不来。结果侯君集长途奔袭后出现在高昌王面前时,这个国王直接吓死了。然后高昌也是唐朝版图了。
贞观14年,焉耆大概是有点膨胀,和西突厥通婚后拒绝再向唐朝入贡。唐军顺路把他也收拾了,俘虏焉耆王。
谢谢邀请。
目送岁月,目送历史。
唐太宗登基后,唐朝刚刚立国十余年,经过隋末战乱,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然而此时,频繁的边患陆续爆发了。在这个看似诗文昌盛的朝代,赫赫武功同样彪炳史册……
一,东突厥
中原王朝历来最大的边患,永远来自于北方草原的游牧帝国。当时的突厥汗国称霸整个漠北,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此时的突厥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但是东突厥仍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严重威胁着唐朝的北疆。到贞观元年,东突厥的厄运降临了,首先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灾,大批人畜冻饿而死,紧接着铁勒诸部开始反抗其统治,并以少胜多大败突厥军。贞观二年,发生了对突厥致命打击的***:突利可汗归降唐朝。贞观三年,唐军第一次大规模出塞进军,太宗派遣李靖、李勣、苏定方等将领,统兵10万,分几路进攻东突厥。这哥几个那个是省油的灯,都是南征北战的兵油子,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五年的征战,唐军大破突厥军,颉利可汗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东突厥灭亡。
二,吐蕃
贞观八年,在刚刚平定突厥以后,帝国的西南突然崛起了一个幅员辽阔、骁勇善战的国家——吐蕃。松赞干布成为吐蕃赞普以后,迅速平定内乱,降服羊同,统一了***。松赞干布对于盛唐有着深远的仰慕之情,积极与唐王朝取得联系,期盼迎娶唐朝的公主。但是太宗并没有应许和亲,导致吐蕃大失颜面,遂于贞观十二年秋,松赞干布率大军攻击唐朝的松州。唐太宗是什么人?玉皇大帝第一,老子天下第二的主儿,服过谁。于是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侯君集部还未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打败了吐蕃军,斩获一千多吐蕃首级,表现了强大的战斗力,松赞干布大惧,连忙遣使谢罪。从此之后松赞干布再也不敢轻视***,准备了丰厚的聘礼,央求和亲,唐太宗终于被吐蕃诚意打动,遂遣文成公主入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泾州特色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泾州特色建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