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羌族建筑文化,特色羌族建筑文化介绍

kodinid 8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特色羌族建筑文化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特色羌族建筑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羌族标志性的特色?
  2. 写羌族碉楼的诗句?
  3. 北川羌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羌族标志性的特色?

关于这个问题,羌族的标志性特色包括

1. 羌族服饰:羌族传统服饰主要是彩色的绸缎,多以红色为主,还有用花纹、图案、刺绣等装饰的头巾、披肩、腰带等。

特色羌族建筑文化,特色羌族建筑文化介绍-第1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羌族舞蹈:羌族舞蹈热情奔放、高亢激昂,常常伴随着锣鼓、箫笛等乐器演奏。

3. 羌族建筑:羌族的传统建筑多***用木结构屋顶呈折角形状,常用竹子、木条、泥土等材料建造

4. 羌族民俗:羌族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婚俗、葬礼、节日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羌族三月三”节日。

特色羌族建筑文化,特色羌族建筑文化介绍-第2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 羌族语言:羌族语言是一种汉藏语系的语言,与藏语、彝语等有关联。

写羌族碉楼的诗句?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瞭望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用石片和黄泥土砌筑而成。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建筑群,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迷的东方古堡”。

檐走云穿升石碉,

特色羌族建筑文化,特色羌族建筑文化介绍-第3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残垣故垒话前朝。

不闻怨柳羌人笛,

但见银峰碧玉霄。

空有戍楼接天际,

再无烽火起狂飙。

且将攘攘闲游客,

看作金戈铁马潮。

1.千金尽把酬歌舞,犹胜三边赏战功。桃芳李艳年年发,羌管蛮弦处处多。——唐代,司空图《南北史感遇》

2.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唐代,高适《金城北楼》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唐代,王之涣《凉州词》

4.明月羌笛戌楼间。——唐代,高适《塞上听吹笛》

5.羌笛胡笳泪满衣。——唐代,沈宇《武阳送别

北川羌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饮食 羌族饮食丰富。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麦、青稞,辅以荞麦、油麦和各种豆类,蔬菜品种多样。传统的饮食有搅团、玉米蒸蒸、“金裹银”或“银裹金”、洋芋糍粑、煮洋芋、猪膘肉。人们普遍吸兰花烟,还喜欢饮咂酒、“玉米蒸蒸酒”和蜂蜜酒。 2、服饰 羌族服饰朴素美观,风格独特。各地略有差异。其中,汶川县的龙溪、绵虒、雁门,理县的蒲溪,茂县的赤不苏、黑虎、三龙、渭门,北川县的青片,松潘县的镇坪等地服饰具有代表性。 头饰,男女包头帕。赤不苏一带的妇女盛行“一匹瓦”,瓦片状的青布上绣有花纹,用银牌、环扣点缀。黑虎乡的妇女以白布帕包头(被称为“万年孝”)。 3、建筑 羌族多数在向阳、背风,有耕地和水源的高半山或河谷地带筑屋造房,由几户或几十户形成自然村寨。建筑大致分为两类:碉楼与碉房。 碉楼属古代建筑遗存,汉代称“邛笼”。多矗立于关口要隘或村寨附近及中心,以石砌筑,外观雄伟,坚固实用,楼体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上细下粗,棱角突出,结构严密,内有六七层,最高的达十三四层。 碉房也叫“庄房”,为居住用房。呈方形,一般分三层(也有两层和四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 4、婚姻 新中国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怀抱婚”、“童子婚”、“买卖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有转房、入赘、抢婚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婚姻逐渐居多。但传统的礼仪程序一直保留至今。 5、民间工艺 羌族民间工艺别具一格,以挑花、刺绣最为出色。心灵手巧的羌族妇女,不需图稿,信手绘成各种优美的图案,绣成绚丽多彩的成品。 题材取自世间万物,用挑、扎、绣、勾、纳、提、拼、扣、纤等多种针法,单用或混用,绣于头帕、衣服、腰带、裹肚、围腰、鞋袜、香包等局部地方,美观漂亮而耐用。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网-羌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特色羌族建筑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特色羌族建筑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羌族 碉楼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