徴式建筑风格,蔵式建筑

kodinid 1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徴式建筑风格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徴式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安徴的古镇有哪些?
  2. 文徵明的行、楷、草三种书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 关于学习隶书,请问各位书家认为有哪些比较好的字帖推荐?

安徴的古镇有哪些?

去过,不后悔。碧水贯街千万居,镇中老街沿河而建,民居在南,商市在北,南北之间古桥连接,河中还有可供游客体验的乌篷船,极具水乡特色。我是夏天去的,古镇的景点都是捆绑售卖门票,没有进去过。乘坐乌篷船到里处,走在青石板路上,两岸的店铺作坊、拱桥旧居,古朴依旧。最惬意不过随意闯入河边的酒馆,喝着黄酒,吃着水菜,快哉至极。

文徵明的行、楷、草三种书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一般认为,文徵明的小楷高于其行草作品,但我还是喜欢他的草书。

徴式建筑风格,蔵式建筑-第1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文的行草取法黄山谷,笔力刚劲,点画峻利,充满阳刚之气。

他的书风与祝枝山相近,其正大气象超过明初诸家,格局大,行笔健,气势雄强,威风凛凛。

但他的字也有明显缺点,即过于生猛,从容尔雅之韵稍差,过于放而不懂收。学习他的字,稍不留意,即有可能流于恶俗一途。

徴式建筑风格,蔵式建筑-第2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文徵明是一位很威猛的艺术家,威猛有三:

徴式建筑风格,蔵式建筑-第3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且他的各书体的程度不像赵孟頫以前的书家或许各体皆能,但差距较大,比如:

颜鲁公之万世雄杰,楷书绝世之资,行书亦毫不逊色,其他书体完全不见;

米芾除了行书杰出天外,小楷颇有法度以外,其他书体基本打酱油。

世存他的篆书,纯属来搞笑的;

宋徽宗赵佶已经是天赋特出,也只存瘦金体楷书和大草千字文,其余书体不见。

到了赵孟頫神人出世,已经够震撼了。赵孟頫各体皆能,引领国朝书坛,许为旗帜。但事实上,赵孟頫行楷二体互为参用,楷中有行,行中有楷,二体已经合二为一。

其余书体,草书只入能品,二王信札的功夫显而易见,但毫无创建,隶书取法唐隶,圆熟无谓。章草失去魏晋含蓄蕴藉,波挑浮华。篆书取法唐篆,轻薄匀称。

而到了文徵明,说存真草篆隶行当真是样样不差,尤以小楷、行书和草书均可称雄当时,殊堪难得。

文徵明的行、楷、草三种书法,我最喜欢他的小楷书法。因为明代书家,都重帖学,多数擅长小楷,而文徵明小楷工夫最纯,到老更为炉火纯青,成就很大,虽觉未脱赵体,但他兼取法晋、唐,故个人以为,他的小楷比赵体更见温纯精绝。文微明治学严谨,临池不缀,80岁后写的小楷仍然一丝不苟,无一笔懈怠。据说,他年近九旬,还孜孜不倦,还为人书写墓志铭,未曾写好,“便置笔端坐而逝”。如此精勤艺事,好生让人佩服!他于八十二岁所书的小楷《归去来兮辞》为抄录陶潜的名作,此品书写不用界格,平易自然、流动空灵、清逸俊雅。此作笔法虽宗晋法,但字法却明显带有唐人痕迹,方整清健又修长俊逸,章法气贯通灵、潇洒自在。正所谓“老来弥辣、功力更为深厚矣!”

文徴明可谓全才。其字楷行草都有很高造诣,诗画也做的出神入画!

但更喜欢文徵明的小楷。他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集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诸遂良、欧阳询等各家之所长,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如巜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等!

建议朋友学书法可以临其字贴,端庄大方,容易上手!

关于学习隶书,请问各位书家认为有哪些比较好的字帖推荐?

我来推荐几个:

隶书的碑帖有 《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孔宙碑》、《石门颂》、《华山碑》、《曹全碑》、《西狭颂》、《张景碑》、《张迁碑》等等。

如果入门用的话,我建议学习以下两种

其一 《张迁碑》 以格调高古、浑厚雄强著称于世。细品其碑,颇具“大巧若拙”的风范,历来习隶者对此碑皆赞赏有加。

《张迁碑》的字形以扁平为主,间以长、方为辅,风貌古雅、朴茂自然。一般横向开张, 纵向收敛,重心多偏下部,这是抽朴类书风在结构上的个共同特点

《张迁碑》单字内部的空间切制,关系复杂。这是由于各线条组合形式的丰富而引起的,于是呈现出或者平衡、或者不对称、疏密跨度较大等多姿多彩的空间造型。

其二,《曹全碑》 是汉朝著名隶书碑刻,其特点字型秀美线条粗细变化大,中宫紧实,主笔突出。书写动作潇洒飘逸有篆书笔意,是隶书代表作之一。

《曹全碑》的用笔以藏锋、圆润为主,同时辅以露锋笔法和方折体势,因此能柔中见刚。

以上内容是我推荐的两种碑帖,资料收集于网络。

文 ‖ 郭名高

学习隶书是分阶段论步骤的,大体要关注这三个块面:一是汉碑,即东汉成熟时期刻在碑石上的隶书;二是摩崖石刻;三是秦汉简帛书。

三个体系,各有其特点。要得法度,先从汉碑入手。回头来看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碑,任何一个都可以拿出来临习,因为它们的技法是很完备的。事实上,汉碑风格是多元化的,选择学习哪些,因人而异,尊重个人喜好是极重要的。在此可以罗列几种:喜欢瘦劲的可学《礼器碑》,喜欢圆润飘逸的可师法《曹全碑》,注重朴拙清雄的不妨研究一下《张迁碑》,再比如《乙瑛碑》《鲜于璜碑》《史晨碑》皆可为范本。在这个阶段,初求专精,选一碑用上几年时间,积累了足够扎实的技法基础,再广泛临习其它碑,通过对比分析,梳理诸碑之异同,尤其要看清它们的共性,有此造诣,法度就没多大问题了。

当然,除了法度,隶书还要写出气象,这个时候就要多关注摩崖石刻,可以循序渐进。窃以为,《西狭颂》《封龙山》是一座桥梁,它们有碑之森严,又有石刻之雄强,可以先入。继而,再学《石门颂》《郙阁颂》《开通褒斜道石刻》《杨淮表记》等。

事实上,这些***都是通过刀石传下来的,有其闪光处,同时也有不足。隶书要写好,不是用柔毫来描摹刻版,需要关照书写性和墨法。这个时候,参考一下汉简帛书这些墨迹***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士相见之礼》《老子经》《居延汉简》等,着重体会它们的书写性和趣味性。说到趣味性,似乎不能忽略《好太王碑》,当然这是就结体而言的,若能从帖学中汲取一些营养,写出来的味道就大为不同

总而言之,学习隶书要三步走,即汉碑、摩崖石刻和简帛书,若再要补充一条,可以关注一下清朝几位隶书大家的作品,比如邓石如、伊秉绶、金农、郑簠等人,他们的隶书是支流,不必费心去临习,看一看即可,这样有助于开启思维、寻找隶书的突破口。

个人认为隶书入门学《乙瑛碑》较好。是汉隶之最可师者。第一是因其比较清晰。(因有的碑文漶漫不清,无从下笔。)第二是用笔浑厚雄强,结构开张;遒劲有力,静穆端庄。所以一开始临帖,学《乙瑛碑》好上手,容易得笔,练出功夫。

再就是《肥致碑》,由于此碑出土晚,没遭受风凌雪欺。刀口清晰,笔笔明白。造型方正,有《张迁碑》之风神。韻高致远,古朴无华,气息淳厚,愈品愈妙。如饮醇醪,回味悠长,确实妙不可言!

时下有很多人学隶从《曹全碑》入手,我觉得不可取,因《曹全》用笔纤细绵软,形态娟秀。当然可以借鉴。

另外《华山碑》、《史晨碑》也均为上品,都须细心研究,着意揣摩。唯有融铸百家,方成大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徴式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徴式建筑风格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隶书 小楷 曹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