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藏族特色建筑简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藏族特色建筑简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藏式建筑五大特点?
藏式建筑分为僧用建筑和民用建筑
1、僧用建筑特点
地形选择上,寺院多选择环境较好,地势险要之处依山而建。建筑连绵起伏,层楼叠阁,很有巍峨耸峙、栋字庄严的气势。
2、民用建筑-牧民住宅特点
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一天窗之外有护幕一块,白天翻开,夜间遮盖,这种帐篷经暴雨不漏,大雪不塌裂。拆卸卷叠后,一两头牦牛便可运走。
藏族建筑风格如何?
1.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 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2.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 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拉加寺建筑风格特色?
拉加寺建筑既有藏族佛教寺院的特点,又有汉族寺院的建筑风格。全寺建筑形成一个小型建筑群,近似于中原古典园林式的建筑风貌。寺内设有总领全寺的大经堂“托桑林”,下分五院,即上下密修院、医明学院、时轮学院和旦正院。另有菩提塔一座。其中释迦牟尼殿为乾隆年代建筑,历史最久。
布达拉宫的建筑水平?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有哪些?
我国佛教建筑的历史很久,北魏、唐朝曾经是寺庙建设的高峰期,但留存到今天的佛寺,多数已在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过,因此其建筑往往有着前朝的遗存式样,但更多地是充满着明清的建筑风格。
明、清时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 有的已相当汉化, 但还是保留着藏传文化的某些基本特点, 使人一望而知。像清代建的河北承德外八庙等。
承德外八庙之一
明朝以后,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 “无梁殿”,如南京灵谷寺、 宝华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种殿堂建筑。 这反映了明朝以来砖产量的增加, 使早已应用在陵墓中的砖券技术运用到了地面建筑中来。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镇江宝华山隆昌寺
明清时,官方与民间曾将一些老的寺庙进行了改建,比如,北京的***庙宇万寿寺、西藏布达拉宫等。万寿寺始建于唐朝,明朝改建,称为聚瑟寺。明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出资改建,更名为万寿寺,成为***寺庙,成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明万历三十五年,这里迎来了一件宝贝——永乐大钟,就是今天北京大钟寺的镇寺之宝。清朝时,又对万寿寺几次重修扩建,清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康熙皇帝曾两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重修万寿寺行宫,形成最后的格局。据统计,慈禧一生曾32次去颐和园,慈禧往来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要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万寿寺现为北京艺术馆所在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藏族特色建筑简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藏族特色建筑简易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