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罗生门建筑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罗生门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日本类似有巴洛克文学的作品吗?怎么样?
巴洛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上半叶时达到兴盛。“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16世纪时首先出现在首饰行业中,意即“一颗不圆的珍珠”。而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变化,现在人们多把1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洛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
巴洛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故而得名。
巴洛克文学源于西班牙和意大利,盛于法国。意大利巴洛克文学的代表是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1569—1625年)。他的长诗《阿多尼斯》叙述了爱神维纳斯与美少年阿多尼斯之间的爱情纠葛,其中作者还编织了许多插曲,诗句华丽,形成一种“马里诺诗体”,并引起各国诗人的纷纷仿效。
在西班牙巴洛克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代表人物,即诗人贡戈拉•伊•阿尔戈特(1561—1627年)和佩特罗•卡尔德隆(1600—1681年)。阿尔戈特的歌谣和十四行诗风格幽默、活泼。
他的成就主要是叙事诗与寓言诗。其作品《孤独》描写了渔民与惊涛骇浪的搏斗,文中比喻新奇,典故冷僻,形象奇特,词汇夸张,句式对偶,形成了“夸饰主义”,又名“贡戈拉主义”,这种文学手法因此成为17世纪西班牙文学中巴洛克时期的代表倾向,影响深远。
佩特罗•卡尔德隆是继维加之后西班牙又一位著名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人生如梦》描写了波兰王子塞希斯蒙多的不平凡经历。在文中王子是人生的象征,他的反抗表示对宿命论的否定,但其不足之处是作者仅希冀在宗教中寻找出路。
剧本结构严谨,词藻精美,经常以象征和隐喻来加强效果。总体说来,巴洛克文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不甘于固有的价值体系,它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愿望和需要相适应的。
巴洛克文学的成就不高,有重大影响和重要价值的作家及作品并不多,尽管如此,巴洛克文学的艺术手法对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仍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
我不知道,日本的文学界对于“巴洛克文学”是怎么定义的,但是依照我个人的理解,巴洛克风格应该大概是这样的:强调“文艺复兴”风格色彩,强调华丽恢宏,强调运动性,强调破坏连续性。
挥泪斩马谡是什么梗?
这不是梗,更像是三国演义***意留的一个寓言故事,但后人解读偏颇了,意为忍痛割爱,其实大谬矣。
马谡何许人啊,原著中利用不同人之口,描述大为不同,很像罗生门的故事,让读者扑朔迷离。先是有白眉最良的社会风评,一下把出场气势做足,而且有白眉这一个特色设定,须知书中设定是人生异相是大人物的特色。刘备的双耳垂肩双手过膝,孙权的碧眼紫髯,关羽的面如重枣等等。加上***到这时流露出诸葛孔明要寻找传人这一背景信息,有意把读者诱导了。
接下来的具体描写中,马谡不但与诸葛亮对手戏增多,而且能预知诸葛亮计谋,深获诸葛好评。须知全篇几千人物,得此殊荣者寥寥。全篇借几个主人公之口给于较高评价的,基本都在某领域封神了。如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刘备的子龙之德。周瑜的诸葛亮有夺天地造化之法。曹操的关将军真神人也,等等。这一切都是套路,***家手段心机不可不谓深矣!
接下来就是马谡独自担当男主,街亭防守战登场。关于防守的策略之争,***选了一个小人物做***,王平。马谡上山驻守的策略听起来有理有据,正式王平的人物设定让我们觉得此碌碌之辈焉有妙计,于是正期待马谡建功立业,攒人品积人气要接班。然后突然战败,战前优势全部反转,此处尽是***家言,不一定符合军事理论,但情节上无瑕疵,转折成功。
接下来挥泪斩马谡,在诸葛的哭诉中,我们得知,原来前几回已故的昭烈帝刘备,竟早已有预言,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堪重用。至此,惋惜马谡的读者可能才回过神来,当年白帝城托孤,刘备说了那么多,为什么现在才说这事!除了情节需要,更是作者匠心独运,让人反思马谡其人啊!
马谡是一种有表演性人格的聪明人,其智谋不低,但目标不是做事而是做人。一件事首先想到是维护自己的人设,事情成功与否不是第一要务,这种人古今解忧我,往往坏事就在这种人身上,因为一般人还真没机会当大任。另外,就是没有实战检验,不当操盘手永远是模拟实战,得不到最真实的感受,失败难免。
刘备在死后的寓言,就是提示后人防备这种人,马谡不是不好,机会给的太早可能是害了他,也是可惜良才早亡。
三国演绎全篇宏大,时间空间格局之大,的确值得常读常新。私以为至少不在红楼梦之下。而开篇明朝大才子杨慎的一首《临江仙》,可以冠绝四大名著中的诗词,像我这种不做江湖大哥多年的老男人读来,感慨颇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罗生门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罗生门建筑风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