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最可惜的建筑材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上最可惜的建筑材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世界上最惊艳的巨石?
世界上最令人惊艳的巨石之一是英格兰的巨石阵(Stonehenge)。这个史前遗迹位于索尔兹伯里平原,由一系列直立的巨石组成,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和内部几个不规则的U形结构。巨石阵的年代距今约有5000年,其用途和建造方式仍然是一个谜。它的巨大规模和创造力使人们痴迷,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神秘和惊人的建筑之一。
从出土的阿房宫遗迹中能否发现其被毁坏的真相?
按照《史记》的说法,阿房宫是被项羽烧毁的。实际上,根据考古证实的情况,阿房宫实际上是个半拉子工程,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当时秦朝没有这个时间和财力。我们也不能埋怨那个惜墨如金的太史公,不能埋怨他误导后人,因为他是靠前人的资料归纳的,写作的,更不能说他是胡说八道,他在纷杂的资料中,在忍受屈辱的环境中能够成书《史记》,已经是千古豪杰了。
我们既同意还历史本来的面貌,也不能冤屈历史人物。不能人云亦云,人菲我菲。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才是客观的方法。说清楚阿房宫的本来面貌,其意义不仅在于事情本身,更是一个对待历史事物的态度问题。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据故事记载是为纪念一位叫阿房的姑娘而建造的庞大宫殿。
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 。
两千多年以来《阿房宫赋》里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对阿房宫最后命运的描述。然而是不是项羽点火烧的阿房宫呢?后世的人们之所以怀疑项羽烧毁阿房宫,是因为杜牧在他的诗句《阿房宫赋》中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火炬,可怜焦土!"然而杜牧作为一个诗人、文人,这是他的文学作品,能信得过吗?压根就证明不了是项羽对阿房宫下的毒手!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今年来阿房宫的考古队对它的前殿接近二十万平方米的勘探面进行勘察,在1000平方米之内并没有发现一处地方被大火焚烧的迹象。
从阿房宫"被焚毁"到今天,也有2000多年的时间间隔,人们不禁心生怀疑这么长时间了 ,焚烧痕迹会不会消失殆尽?但是考古队在同时期被焚毁的咸阳宫中发现了大片的红烧土遗迹,再者跟它建造时间相同的长乐宫在东汉末年被焚毁之后,同样的留下了火烧的痕迹。但是仅仅阿房宫却不见一丝被火烧的痕迹!由此可以推算,阿房宫并没有被火烧焚毁。
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咸阳后,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均没有明确的记载说项羽放火焚烧掉阿房宫,只是说他放火把秦朝宫殿给焚毁了而已。虽说阿房宫也是属于秦宫殿,但是并没有明确证据证实被焚毁。
我们熟悉阿房宫除了史书上描绘的之外,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牧的《阿房宫赋》里边对阿房宫的宏伟高大建筑的描绘“复压三百余里,不见天日”。但历史上阿房宫有没有建成以及是不是被项羽烧了一直没有定论。但2003年通过对秦朝宫殿遗址的探索,阿房宫考古队在遗址的北墙上发现了大量汉代瓦片,加之没有焚烧过的痕迹这点,就说明汉代在秦地基的基础上建起过新的建筑,而不是秦建筑保存到了汉代继续使用。还有从秦始皇晚期至秦二世,再到秦王子婴的全部政治活动,都是在咸阳宫或望夷宫举行的,而从未使用或提到过阿房宫。《史记》里说: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阿房宫被迫停工,将70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陈胜吴广就起义了。如此短的时间内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所以说,那时候阿房宫可能正在建设中,但一定还没建好,因此项羽不可能一把火把阿房宫烧了,他烧的也许是秦朝的宫殿。
阿房宫根本就没有。陕西考古队在对其调查时,未发现大面积房屋基址,也未发现大面积火烧遗迹。这是后人强加的,以巜阿房宫赋》为甚。秦始皇统一文字奠定大一统文化基础,开灵渠统一南方,推郡县实行真正意义中央集权,修直道便交通利军运,是真正千古一帝。其缺点是做事急了点,民傜民赋过重,导致身死,但造就了大汉。
熬死了两位教授、历经100年的沥青滴漏实验,到底证明了什么?
沥青滴落的实验证明,沥青这种“液体”虽然看起来似乎不会流动,但是,只要时间足够,它还是具有流动性的。
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其实还是需要很苛刻的条件的。最主要的是温度,必须恒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否则沥青的流动性就会大不一样。另外大气压强也不能变化太大,不过大气压一般不会变化太大,比较容易控制。湿度似乎也会影响,也要适当控制。此外地震等因素也会影响沥青的滴落时间。
从已完成的实验结果来看,越到后面沥青滴落的时间间隔越长,这大概是因为,漏斗中的沥青越滴越少,自身重量变小,给沥青滴落的动力变小的缘故吧。
1927年由托马斯·帕内尔教授在昆士兰大学实施沥青地漏实验,他想向学生证明,物质的状态并不一定像它们表现出来的性质,沥青看起来具有固态的特征,但实际上是液态。
在人类世界中沥青随处可见,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可以从石油中提取,自然界也有天然的沥青湖,主要指位于西班牙首都90公里外的彼奇湖,由于地壳的运动地下较深处的石油天然气溢出, 受太阳炙烤,其中的轻烃蒸发,剩下一些重分子烃类物质,它们和地表的物质相互作用形成沥青,湖的中央位置沥青较软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形成沥青,而周边的沥青坚韧甚至可以正常地站人和骑自行车,虽然人们已经在沥青湖里***集了大量的沥青,但是彼奇湖依然源源不断地产生着沥青。
在人类社会,修马路、制作防水防腐层都能用到沥青,除了在炎热的夏季,黑色的沥青吸热变软,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沥青都显得很坚硬,尤其是混合着细碎石子的沥青路,即便是数十吨的战车从上边跑过也只会留下不是很深的印记,如果人不小心在上边摔倒的话很容易划破皮肤。除了天然的沥青湖,沥青的另一个来源就是石油化工的副产品,石油产业中轻烃类的物质用处比较多,可以做某些产业的原材料,也可以直接当燃料,经过多层的分馏蒸发,最终原油只剩下重的杂质多的部分,类似于天然沥青湖的形成过程。
沥青看起来坚韧,但实际上是一种高黏度有机液态物质,表面呈黑色,可溶于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沥青地漏实验正是为展示沥青为液体这种有点反常规的物质现象,1927年由托马斯·帕内尔教授在昆士兰大学实施,他就是为了向学生们展示,有些物质的特征并不完全是它们表现出来的,就像沥青,能坚硬的砸破脑袋,却也能流动。沥青滴漏实验开始之后的第11个年头,第一滴沥青滴漏下来,后续大约7到12年都会滴下一滴沥青。但是最初的沥青滴漏实验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因为沥青的状态受环境影响严重,冬天变冷收缩更为粘稠,夏季炎热则变软流动性增强,不同年份的气温特征也不一样,会导致观测统计的不足。
1988年,第七滴滴露出来之后,实验者在实验室内装上了空调,使得室内气温恒定,这延长了每一滴沥青滴漏下来的时间,但是沥青滴漏所需的时间也更加的规律,1988年7月第7滴、2000年11月28日第8滴、2013年7月9日第9滴,大约12.5年形成并滴落一滴沥青。2013年最新的一次滴漏,科学家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到沥青滴漏的瞬间,就像水滴的形成和地漏一样,水的张力会使水滴具有一定的体积,沥青滴也是如此,不过粘性据估计是水的1000亿倍,沥青滴形成的过程更加缓慢、沥青滴更大、沥青也被拉的更长。
预计这样的实验还能持续数百年,而已经滴落的沥青也表现出了液体的特征,已经慢慢地融成一团,已经看不出之前滴落的沥青。这个实验就是为了观察沥青的液态特性,不过不同的人看到会有不同的思考,对于一些科学工作者,大概是辩证看世界,不能只看表面的现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最可惜的建筑材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最可惜的建筑材料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